喜李彦深过聊城
元好问〔金朝〕
围城十月鬼为邻,异县相逢白是新。
恨我不如南去雁,羡君独是北归人。
言诗匡鼎功名薄,去国虞翻骨相屯。
老眼天公只如此,穷途无用说悲辛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往日,在围城困守了整整十月,战火中苦挣扎与鬼为邻,如今与朋友在他乡欣然相会,我头上已添了白发簇新。
只恨我,不如那南飞的大雁,羡煞你呵却是个北归的行人。
我好比长于说《诗》的匡衡,功名的福分本自微薄,我又像离开国都的虞翻,骨相多蹇命运艰屯。
老眼昏花的天公,从来就只是如此颠倒,身处穷途的遗民,也无须互诉无限的酸辛。
注释
围城十月:从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)三月汴京被围,至天兴二年正月崔立与蒙古议降,蒙古军撤围,前后长达十个月。鬼为邻:与鬼为邻,意思是离死亡不远。
异县:意思就是他乡,这里指聊城。
创作背景
金哀宗天兴三年(1234),好友李彦深来到聊城探访身被拘管的元好问,诗人百感交集,写下了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郑力民译注.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:凤凰出版社,2011.05:第161-163页
简析
《喜李彦深过聊城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这首诗写诗人的困苦之情与异乡遇友的感慨,通过对比自己与南去雁、北归人的命运,表达了对归乡的向往与对友人到来的喜悦;同时借历史人物暗喻自己命运多舛,最终只能强自面对人生的悲辛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跃动着一颗极为痛切的遗民之心,令人不忍卒读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478条名句
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
元好问〔金朝〕
惨澹龙蛇日斗争,干戈直欲尽生灵。
高原水出山河改,战地风来草木腥。
精卫有冤填瀚海,包胥无泪哭秦庭。
并州豪杰知谁在,莫拟分军下井陉。
万里荆襄入战尘,汴州门外即荆榛。
蛟龙岂是池中物?虮虱空悲地上臣。
乔木他年怀故国,野烟何处望行人?
秋风不用吹华发,沧海横流要此身。
江城子·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予三河坐中赋此
蔡圭〔金朝〕
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此。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