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沧浪歌

佚名 佚名〔先秦〕

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
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;
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。

注释
濯:洗。
缨: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。

赏析

  《沧浪歌》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,歌者名渔夫,一位没名字考证的隐者。在《楚词·渔夫》可以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鱼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。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诗人的深层的理解及同情,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,渔人的宛尔而笑意味情长,击桨远去那沧浪之歌依然余音袅袅。后人将其谱成古琴曲,名为《沧浪歌》。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内容。

  屈原认为“安能以皓皓之白,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而沧浪歌却说:“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”,这是“莲出污泥而不染”的另一种说法,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,(屈原)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,(既然你无力改变“举世皆浊”的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沧浪歌》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。《孟子·离娄》中记载孔子曾听到孩童唱这首歌,并非特指某一江河。而在《楚词·渔夫》可以里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渔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。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着一位哲人对诗人屈原深层的理解及同情,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。

  从全诗总体观之,可以发现其构成了一种对比和呼应。一方面,它表达了对清明世事的向往和追求;另一方面亦展现了面对世事纷扰时的从容和淡定。诗中既有对理想社会的渴望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;也展示出在纷扰世事中,能够找到妥帖方式应对,以保有自己清白尊严的智慧和勇气。

佚名

佚名

亦称无名氏,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。源于古代或民间、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、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。 6734篇诗文  8605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语八则

佚名 佚名〔先秦〕

  沪教版

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

  子曰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(《雍也》)

 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  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》)

  子曰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”(《子路》)

  子曰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。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(《卫灵公》)

  苏教版

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

  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子曰:”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子曰:”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为政》)

  子曰:”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(《述而》)

  子贡问曰:”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“子曰:”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(公冶长)

  子曰:”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(《述而》)

  子曰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葛藟

诗经·国风·王风〔先秦〕

绵绵葛藟,在河之浒。终远兄弟,谓他人父。谓他人父,亦莫我顾。
绵绵葛藟,在河之涘。终远兄弟,谓他人母。谓他人母,亦莫我有。
绵绵葛藟,在河之漘。终远兄弟,谓他人昆。谓他人昆,亦莫我闻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知人不易

《吕氏春秋》〔先秦〕

  孔子穷乎陈、蔡之间,藜羹不斟,七日不食,昼寝。颜回索米,得而炊之。几熟,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。少时,食熟,谒孔子而进食。孔子佯为不见之,曰:“今者吾梦见先君,食洁而后馈。”颜回对曰:“不可!向者尘入甑中,弃之不祥,吾攫而食之。”孔子叹曰:“所信者目也,而目犹不可信;所恃者心也,而心犹不足恃。弟子志之,知人固不易也!”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